1.CO2的扑集和封存(CCS)技术有哪些

2.2009年,中国在世界气候大会上作出承诺,降低我国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量.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成

3.[低碳的原指及其文化应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4.2009年12月7~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低碳经济”是

5.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6.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大危害,为何它对全球气候影响如此巨大?

7.2009年12月,国际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成为全球合作保护气候的新起点,使低碳经济和控制温室气体

世界气候大会co2_世界气候大会几年举办一次

(1)a.用节能技术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b.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c.利用太阳能、风能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故选abc;

(2)1g 甲烷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放出55.64kJ的热量,16g甲烷燃烧放热890.2KJ,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H=-890.2kJ?mol-1;

故答案为:CH4(g)+2O2(g)→CO2(g)+2H2O(l)△H=-890.2kJ?mol-1;

(3)SO2和Br2、H2O的定量反应生成硫酸和溴化氢,方程式为:SO2+Br2+2H2O=2HBr+H2SO4 故答案为:SO2+Br2+2H2O=2HBr+H2SO4;

(4)2SO2(g)+O2(g)?2SO3(g),

某时刻2mol/L? 2mol/L 3mol/L

极限转化5mol/L 3.5mol/L 0

极限转化 0? 1mol/L? 5mol/L

a.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2的浓度一定小于5mol/L,O2一定小于3.5mol?L-1,故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SO2的浓度在0到5mol/L之间,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守恒定律,c(SO2)+c(SO3)=5mol/L,则SO2、SO3均为2.5mol?L-1,故c正确;

d.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3的浓度一定小于5mol/L,故d错误.

故选bc.

CO2的扑集和封存(CCS)技术有哪些

(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消耗,还可以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从而减少二氧化碳;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只要符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就可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不可以;故答案为:①天然气②CO2+4H2

催化剂
.
2H2O+CH4③B④ACDE

(2)黄曲霉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了,可取的灭火措施是盖上锅盖,这样就隔绝了氧气;故答案为:①三②盖上锅盖

2009年,中国在世界气候大会上作出承诺,降低我国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量.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成

碳捕捉和储存技术CCS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在哥本哈根拉开帷幕,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峰会。几日下来,大会火药味十足,俨然成吵架大会。

虽然各国的“减排目标”还处于拉锯战中,如何达到这些减排目标将是接下来各国关注的问题,于是,“碳捕捉技术”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相对于人造火山或是太空反光镜这类不靠谱的科技狂想,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CCS技术)被认为更能拯救地球。众所周知,人类为防止气候变暖需要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排路径有许多,但对于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减少燃煤使用代价高昂,因此CCS成为重要替代选择,因此对那些不愿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国家来说,这有极大吸引力。

国人也许对碳捕获技术稍感陌生,殊不知它“正是当今世界上国际最热门的气候变化领域最前沿、最重大的话题之一,国际政治领袖们无不投以巨大关注”。早在去年年底,央行行长就曾畅谈过“碳捕获”的深意,并认为金融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而根据浙大相关专家的看法,国外许多科研机构早已经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并悄悄把目标瞄准了国内碳排技术市场。

原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非常高,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地球是通过把二氧化碳固化后埋在地下(即成煤成油的过程),从而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得适宜人类生存了。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人类通过开煤、油,把埋在地下的二氧化碳挖了出来,再排放到大气中,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增加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温室效应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这实际是对工业革命,化石能源疯狂利用的一种嘲讽和报复。后工业时代注定要解决工业革命的麻烦。

1850年全球CO2排放量仅为2亿吨,到2005年则增加到259亿吨。这其中,全球化石燃料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其CO2排放量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63.09%~72.96%。

现在,全球各国首脑希望人类在2050年时,把气温控制在不超过1850年时多2摄氏度。

如何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科学家们已经想了各种办法。

第一步是“碳捕获”。据方梦祥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是化学吸收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CO2和某种吸收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将CO2气体从烟道气中分离出来,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多种性能优良而环保的吸收剂。还有一种方法叫“膜”分离法,化石燃料燃烧后的烟气在通过膜时被分类处理了,有的会溶解并通过,有的却通不过被“拦截”了。为了提高二氧化碳的减排效率,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富氧燃烧法,用纯氧燃烧使得排放的CO2纯度更高。据悉,目前国际上像美、英、挪威包括中国都有一些碳捕捉试验项目,其中碳的捕捉效率可以高达90%。

“捕碳”还不是最难的,而且,“就算是把捕捉到的CO2再利用,拿去生产碳酸饮料,最后CO2还是排到了大气中”,科学家需要把CO2安全而永久地“封存”起来,这种碳捕捉与储存技术被称为CCS(即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的缩写)技术。

科学家目前主要的思路是“封到地下”,包括深海存储和地质储存。先说“深海存储”,要知道,海洋是全球最大的CO2贮库,其总贮量是大气的50多倍,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将CO2进行海洋储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管道或船舶将CO2运送到海洋储存地点,然后将CO2注入海底,在海底的CO2水最后会碳化并保存下来。这个方法也有一定隐患:“CO2是通过船舶用高压打入海底的,万一CO2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海震时常发生。”

目前科学家认为相对可行的是地质储存,把CO2打入地下1~2千米的盐水层,在这样的深度,压力会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所谓的“超临界流体”,并缓慢固化,就像地下的煤炭石油一样。在这样的状态下,二氧化碳才不容易泄漏。“另外,这片岩体的结构要好,有足够多的空间来容纳二氧化碳,而且具有连续性,面积够大。据预测全球盐水层的储量达到10万亿吨,可以储存1000年。

到现在为止,全球共有三个成功的CCS项目在进行中。美国Weyburn-Midale项目填埋的是北达科他萨斯喀彻温省一座废弃油田的煤炭气化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英国石油公司经营的阿尔及利亚萨拉油田项目把从当地生产的天然气中提取的二氧化碳输入地下。挪威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家石油公司也在北海有两处类似的项目。另外,全球有上百个CCS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国内,继北京的华能高碑店项目后,华能石洞口第二电厂碳捕获项目7月份在上海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今年年底将建成,预计年捕获二氧化碳10万吨,并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获项目。

虽然目前CCS技术仍在实验阶段,其技术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证实,但成本之高已经叫人咋舌。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捕捉每吨二氧化碳并将其加压处理为超临界流体要花费30-50美元,将一吨二氧化碳运送至填埋点埋藏需要花费10-20美元。这也就是说,发电厂每向大气中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要支付40-70美元,欧盟现行的碳价格则为8-10欧/吨,这一数字也接近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建议的碳价格的中间值。

方梦祥教授也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比如,燃烧1吨煤要排放出2吨的CO2,现在的煤价按600元/吨计,加上碳排放增加的600多元,成本增加了一倍,而燃烧1吨煤可以发电300度,摊到每度电上,就是电价增加70%-90%,而如果把生产、运输、销售中增加的碳价格核算到每件商品上,最后就能算出该商品的碳排放价。“如果征收起碳税来,这个数字将是很可观的。”无怪乎,有专家称石油交易之后碳排放交易最具潜力,全球碳排放市场将成为未来最大的市场。

与此同时,各国资本已经开始觊觎这个产业,欧盟委员会已明确表示,欧盟直接投资80亿欧元用于CCS领域的技术研发。“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国外许多机构早已经瞄准了国内碳排技术市场,像我们浙江大学已经跟欧盟、美国能源部、英国等建立起技术合作关系,其实,我们国内的碳捕捉技术成本相比国外要低廉很多,如果可以抢占一些市场份额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目前国内企业很少能有这样的眼光。”方梦祥教授说。(青年时报)

-------------------

碳捕获技术简介

目前,主要有四种不同类型的CO2收集与捕获系统:

燃烧后分离(烟气分离)、燃料前分离(富氢燃气路线)、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化学循环燃烧),每种捕获技术的技术特点及其成熟度见下表。

在选择捕获系统时,燃气流中CO2浓度、燃气流压力以及燃料类型(固体还是气体)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是难于实现碳的收集,因此碳捕获的主要目标是像化石燃料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炼油厂、合成氨厂等CO2的集中排放源。

针对排放的CO2的捕获分离系统主要有3类:燃烧后系统、富氧燃烧系统以及燃烧前系统。

燃烧后系统介绍

燃烧后捕获与分离主要是烟气中CO2与N2的分离。化学溶剂吸收法是当前最好的燃烧后CO2收集法,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和选择性,而能源消耗和收集成本较低。除了化学溶剂吸收法,还有吸附法、膜分离等方法。

化学吸收法是利用碱性溶液与酸性气体之间的可逆化学反应。由于燃煤烟气中不仅含有CO2、N2、O2和H2O,还含有SOx、NOx、尘埃、HCl、HF等污染物。杂质的存在会增加捕获与分离的成本,因此烟气进入吸收塔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水洗冷却、除水、静电除尘、脱硫与脱硝等。

烟气在预处理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塔温度保持在40~60℃,CO2被吸收剂吸收,通常用的溶剂是胺吸收剂(如一乙醇胺MEA)。然后烟气进入一个水洗容器以平衡系统中的水分并除去气体中的溶剂液滴与溶剂蒸汽,之后离开吸收塔。吸收了CO2的富溶剂经由热交换器被抽到再生塔的顶端。吸收剂在温度100~140℃和比大气压略高的压力下得到再生。水蒸汽经过凝结器返回再生塔,而CO2离开再生塔。再生碱溶剂通过热交换器和冷却器后被抽运回吸收塔。

富氧燃烧系统介绍

富氧燃烧系统是用纯氧或富氧代替空气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介质。燃烧产物主要是CO2和水蒸气,另外还有多余的氧气以保证燃烧完全,以及燃料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氧化产物、燃料或泄漏进入系统的空气中的惰性成分等。经过冷却水蒸汽冷凝后,烟气中CO2含量在80%

~98%之间。这样高浓度的CO2经过压缩、干燥和进一步的净化可进入管道进行存储。CO2在高密度超临界下通过管道运输,其中的惰性气体含量需要降低至较低值以避免增加CO2的临界压力而可能造成管道中的两相流,其中的酸性气体成分也需要去除。此外CO2需要经过干燥以防止在管道中出现水凝结和腐蚀,并允许使用常规的炭钢材料。

在富氧燃烧系统中,由于CO2浓度较高,因此捕获分离的成本较低,但是供给的富氧成本较高。目前氧气的生产主要通过空气分离方法,包括使用聚合膜、变压吸附和低温蒸馏。

燃烧前捕获系统介绍

燃烧前捕获系统主要有2个阶段的反应。

首先,化石燃料先同氧气或者蒸汽反应,产生以CO和H2为主的混合气体(称为合成气),其中与蒸汽的反应称为“蒸汽重整”,需在高温下进行;对于液体或气体燃料与O2的反应称为“部分氧化”,而对于固体燃料与氧的反应称为“气化”。待合成气冷却后,再经过蒸汽转化反应,使合成气中的CO转化为CO2,并产生更多的H2。最后,将H2从CO2与H2的混合气中分离,干燥的混合气中CO2的含量可达15%~60%,总压力2~7MPa。CO2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并捕获和存储,H2被用作燃气联合循环的燃料送入燃气轮机,进行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

这一过程也即考虑碳的捕获和存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从CO2和H2的混合气中分离CO2的方法包括:变压吸附、化学吸收(通过化学反应从混合气中去除CO2,并在减压与加热情况下发生可逆反应,同从燃烧后烟道气中分离CO2类似)、物理吸收(常用于具有高的CO2分压或高的总压的混合气的分离)、膜分离(聚合物膜、陶瓷膜)等。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碳捕获和封存(以下简称CCS)是一种将工业和能源排放源产生的CO2进行收集、运输并安全存储到某处使其长期与大气隔离的过程。CCS主要由捕获、运输、封存三个环节组成。

碳捕获

CO2的捕获,指将CO2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压缩的过程。

对于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是难于实现碳的收集,碳捕获的主要目标是化石燃料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炼油厂、合成氨厂等CO2的集中排放源。目前针对化石燃料电厂的捕获分离系统主要有三种,即燃烧后捕获系统、燃烧前捕获系统和氧化燃料捕获系统。

CO2捕获已经在一些工业应用中用,马来西亚一家工厂用化学吸附工艺,每年从燃气电厂的烟道气流中分离出0·2×106t的CO2,用于尿素生产。美国北达科他州煤气化工厂用物理溶剂工艺,每年从气流中分离出3·3×106t的CO2,用于生产合成天然气,捕获的一部分CO2用于加拿大的强化油项目。

碳运输

CO2的运输,指将分离并压缩后的CO2通过管道或运输工具运至存储地。第一条长距离的CO2输送管道于20世纪70年代初投入运行。在美国,有超过2,

500公里的CO2输送管道,通过这些管道,每年有大约40×106t的CO2被运输到德克萨斯州用于强化油。

碳封存

CO2的存储,指将运抵存储地的CO2注入到如地下盐水层、废弃油气田、煤矿等地质结构层或者深海海底或海床以下的地质结构中。

这个过程涉及许多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和制造业中研发和普遍应用的技术,如用泵向井入CO2,并通过在井底部的凿孔或筛子使CO2进入岩层。

此外CO2回注油田可以提高油率,在煤层中注入CO2,可以回收煤层气,这个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油(EOR)和强化煤层气(ECBM)。目前有三个工业规模(大于1×108tCO2/a)的项目在用这种技术:北海的斯莱普内尔(Sleipner)项目、加拿大的韦本(Weyburn)项目和阿尔及利亚的萨拉赫(Salah)项目。

碳运输技术简介

在CO2运输方面,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管道输送。

管道是一种已成熟的市场技术,将气态的CO2进行压缩可以提高密度,从而可降低运输成本。也可以利用绝缘罐将液态CO2装在罐车中进行运输。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船舶运输CO2从经济角度讲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需要长途运输或需将CO2运至海外时,但由于这种情况需求有限,故而目前运输规模较小。在技术上,公路和铁路罐车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除小规模运输之外,这类运输系统与管道和船舶相比则不经济,不大可能用于大规模运输。

目前,美国等国家在管道运输技术方面已很成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主要取决于管道长度和管道直径,而由于捕获(包括压缩)成本非常高,使得运输成本在整个成本中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只要捕获和封存成本较低,或为了获得其他一些收益(如提高油田收率),许多国家不惜长距离运输的高成本远距离输送CO2。

例如美国为提高原油收率,用远距离输送高压液态CO2,最长的输送管是绵羊山脉(Sheep

Mountain)运输管道,它将南科罗拉多州的CO2运至得克萨斯的二叠纪盆地,距离为656km。

碳封存技术简介

碳封存是指将捕获、压缩后的CO2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长期封存的过程。

目前,主要的封存方式有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碳酸盐矿石固存等等。另外,一些工业流程也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存储少量被捕获的CO2。

但是,从普通电厂排放、未经处理的烟道气仅含有大约3%~16%的CO2,可压缩性比纯的CO2小得多,而从燃煤电厂出来经过压缩的烟道气中CO2含量也仅为15%,在这样的条件下储存1t

CO2大约需要68m3储存空间。因此,只有把CO2从烟气里分离出来,才能充分有效地对它进行地下处理。

在将CO2封存到地下之后,为了防止CO2泄漏和或迁移,需要密封整个存储空间。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具有良好封闭性能的封存盖层也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一个“盖子”的作用,以确保能把CO2长期地封存在地下。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利用常规的地质圈闭构造,它包括气田、油田和含水层,对于前两种,由于他们是人类能源系统基础的一部分,人们已熟悉他们的构造和地质条件,所以利用它们来储存CO2就比较便利和合算;

而含水层由于其非常普遍,因此在储存CO2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根据碳封存地点和方式的不同,可将碳封存方式分为地质封存,海洋封存、碳酸盐矿石固存以及工业利用固存等。其中,每种封存方式又包括不同的具体技术,他们的发展现状见下表。

------------------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在,

CCS技术已受到国际科技和产业界的密切关注。由于其与现有能源系统基础构造的一致性,受能源条件限制较小,该技术尤其受到工业化国家的广泛关注与密切重视,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技术研究规划,开展CCS技术的理论、试验、示范及应用研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截至到目前,全世界共有碳捕获商业项目131个,捕获研发项目42个,地质埋存示范项目20个,地质埋存研发项目61个。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挪威Sleipner项目、加拿大Weyburn项目和阿尔及利亚In

Salah项目等。

近年来,欧美国家又开始把火力发电厂排放的CO2作为主要储存对象,开始进行地下储存的实验。2002年11月开始,美国能源部在西维吉尼亚新港口美国电力能源公司(AEP)的山顶电厂开展利用地质学方法存储CO2的研究项目;

2003年2月,欧盟委员会资助的“二氧化碳储存”研究项目在丹麦、德国、挪威与英国开展储存发电厂排放的CO2储层性质的研究;目前,在示范项目方面,全球范围内已有几个250MW规模的IGCC燃煤电厂建成。在CCS实验项目方面,

2004年9月14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世界碳固存***论坛上,国际合作推动的10个实验改进技术项目得到确认,与会的国家对碳固存的国际合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以上述已经进行的项目和实验说明,

CCS技术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减少CO2排放的前沿技术,该技术有可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实现双赢局面。因此,我国也应密切关注CCS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及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规划和理论与试验的示范与应用。

案例:

以美国为例,美国于2000年开始由美国能源部主持正式开展CO2封存研究和发展项目,其中将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列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土壤、植被等)对二氧化碳的隔离作用,并制订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详情见下表

2005年美国已开展了25个CO2地下构造注入、储存与监测的外场试验,并已进入验证阶段。

-------------------

我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前景及行动

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决定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全球碳捕集与封存最具潜力的市场;虽然该技术仍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积极行动,取得进展,中国CCS中心筹建的可行性研究也在进行之中;全面认识CCS技术本身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碳捕集与封存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为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增添了希望,但通过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手段仍比较单一,而以能源驱动的现代社会,化石燃料仍将继续是主要的能源供给,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面临巨大压力。要实现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还需要用综合的减排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IPCC特别推荐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以期来共同灵活应对温室气体到减排。

所谓二氧化碳的收集与储存,及时收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在天然地下储层中长期储存,以减少二氧化碳向大气排放。这项技术手段不但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选择,而且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根本措施,能够真正实现能源利用的近零排放。

近年来,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而中国又是一个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极端天气频发。目前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和以火力发电为主的二次能源结构,使碳捕集与封存在中国应用前景极其广阔,也必将成为中国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

中国CCS:仍处于研发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注意二氧化碳提高石油收率的研究工作。但与国际先进的做法相比,中国的CCS研究与开发还处于前期。二氧化碳捕集只适用于一些二氧化碳纯度高、比较容易捕集的炼油、合成氨、制氢、天然气净化等工业过程。整体看,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而且大都用燃烧后捕集的方式,工业上的应用也主要是提高油率。

但是近年来中国在CCS的研究上作了很多工作,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参加了碳捕集***论坛。“3”、“863”在内的国家重大课题都对CCS进行了研究。此外,华能和神华等大型公司也对CCS进行规划、研究和示范。2008年7月16日,我国首个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华能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技术首次在我国燃煤发电领域得到应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CCS中心,煤炭信息研究院将与国际能源署合作开展筹建“中国CCS中心”的工作。它将积极推动中国CCS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技术转移和信息共享。

CCS面临的现实挑战

虽然CCS作为一种消除温室气体的根本技术途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它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影响经济成本;对地质结构、海洋生态、人体健康和地球循环系统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它的应用还将改变人们现有认知、现存法律法规及政策,影响社会承受度。所以,CCS面临一下问题:

成本太高。目前估计CCS的应用将使发电成本增加大约0.01-0.05美元/千瓦时,并消耗20%以上的能源,这将阻碍CCS的发展。

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在CCS的应用中,将存在管道运输相关联的风险、地质封存渗漏引发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海洋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将不可预见地影响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CCS所具有的潜在风险一直是社会难以接受的主要顾虑,也阻碍着CCS的发展。

相关法律与法规的欠缺,没有一个合适的法律框架以推进地质封存的实施,也没有考虑到相关的长期责任。

认识不足、源汇匹配、风险评价与监测等其他问题。目前对CCS的认识存在不足;对捕获、运输和封存技术本身还要深入研究;还要更好地了解和封存地点的主要二氧化碳源的距离并建立捕获、运输和封存的成本曲线;并需要在全球、地区和局部层面上改进对封存能力估算,要更好地了解长期封存、流动和渗漏过程等等。

因此在CCS的发展上,我们要加强与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适应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谨慎部署、推广应用。

国家对CCS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CCS技术作为前沿技术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国家科技部2007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CCS技术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重点被列入专项行动的四个主要活动领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863”也对发展CCS技术给予很大支持。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强调重点开发CO2的捕获和封存技术,并加强国际间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

我国与国际社会一起积极开展了CCS技术研究与项目合作。2007年启动了“中欧碳捕获与封存合作行动fCOACH)”,12个欧方机构和8个中方机构参与了COACH行动。2007年11月20日,启动了“燃煤发电二氧化碳低排放英中合作项目”。2008年1月25日,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联煤”与加拿大百达门公司、香港环能国际控股公司签署了“深煤层注入/埋藏二氧化碳开煤层气技术研究”项目合作协议。自2002年以来,中联煤和加拿大阿尔伯达研究院已在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合作,成功实施了浅部煤层的CO2单井注入试验。中国石油作为肩负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大型国企.为展现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形象,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利用CCS技术提高油田收率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于2007年4月启动了重大科技专项及综合利用研究”。

来自:国际能源网

-----------

我感觉这个东西有点象讹诈。

中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原创技术,完全只能靠购买技术和设备来运行,等于帮欧美养了一个大产业,以此维系碳排放企业(尤其是火电企业)苟延残喘。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目前唯一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就是石油企业,能加气驱油。

搞CCS不是长远可行之路,成本太高,而且浪费,还不如彻底一点,挥泪斩马谡,老老实实搞新能源!而不是让不可持续的化石能源产业(煤炭石油火电)借尸还魂,挤占可再生能源研发的宝贵。

[低碳的原指及其文化应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1)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主要通过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图中的序号为③④⑤.

(2)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循环的.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分解者能将动物遗体残骸、排泄物、植物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被植物重新利用.

(4)图2,碳循环伴随着物质循环,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E→B,D→C→A,由于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则D通过食物链D→B传给B的能量最多消耗为:1.3×108kJ÷10%=1.3×109kJ,因此通过食物链D→C→A的总能量为5.8×109kJ-1.3×109?kJ=4.5×109?kJ,又因为D到A,A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至少得到的是4.5×109×10%×10%=4.5×107(kJ).

故答案为:

(1)③⑤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2)一方面是降低CO2的排出量,包含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是增大CO2的吸收量,包含植树造林等

(3)分解者

(4)能量流动?4.5×107

2009年12月7~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低碳经济”是

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人类的共识。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从转变思想文化观念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低碳 发展历程 低碳文化 建设

2009年12月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人类历史进入低碳时代的拐点。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大的导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我们认为,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能为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磐基。

一、“低碳”的含义及其历程

(一)低碳的含义

所谓低碳(Low-carbon),原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它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恶化而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二)低碳的历程

20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抛开国界、种族、语言等差异,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1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此次会议及宣言宣告了与会国以及国际组织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为保护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保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做了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在集中而系统地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后,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和能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发展需求;三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而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础框架。

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参加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会场内只达成了“有限共识”,但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会场外更多世界各国人们的心灵,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低碳发展应对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技术创新支持、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义

低碳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低碳文化是关于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广义低碳文化与广义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低碳器物指物质形态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CO2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低碳观念处于低碳文化系统的核心,对低碳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人们的低碳行为起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观念指导和低碳行为规范约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而低碳器物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为规范的要求创制和应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生态性

低碳文化强调的是生态价值。它要求从“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变为“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摈弃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价值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种意义上,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以生态为价值尺度的发展,即不破坏生态或者对生态的损害最小并能够进行补偿、修复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2)生存态度取向的环保性

低碳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它倡导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存态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欲望的满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观念。它是在对18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确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生存态度。

(3)行为方式取向的节俭性

低碳文化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倡导尚俭节用、尚简戒奢、适度生产消费的理念。它要求从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质朴、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从从众、攀比、炫耀转向求实的消费心理,从盲目、冲动、义气转向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从不理性、不文明转向理性、文明的消费方式。

(4)发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续性

低碳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从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的以“物”为中心的畸形发展、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忽视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后代人发展权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转向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发展的文化应对措施

1、以正确的低碳观念文化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领航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创新指向何方、资金投向何处、制度如何设计、法律政策如何规范,则是由隐而不见、潜而不显、内蕴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社会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价值准则的转变,使人们在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起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2、通过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低碳行动

低碳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正如阿兰?韦伯在《新经济新的是什么?》一文中所说:“最终,新经济的版图并不在科技里,亦不在芯片或全球电信网络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并建立起低碳发展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并将其普及到全社会,武装大众头脑,使人们普遍掌握和学会运用低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理性地践履低碳发展行动。

3、以多层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规范低碳行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个层次,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低碳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行为上,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行为在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下,往往会僭越或偏离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和规范,对违反、偏离低碳发展目标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谴责。

4、以低碳生活方式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低碳生活方式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前提,以尚俭戒侈、尚简戒奢、求实戒糜为基本要求,以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绿色、环保的好习惯,戒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坏毛病,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从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着手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上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使社会大众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观念,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低碳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0B2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

[2]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低碳经济冲击多国百姓生活[N].武汉晚报,2009-12-8.□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天然气,光合作用;

(2)根据题意可知绿色化学就是化合反应,根据给出的物质可知B符合,故选B;

(3)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能量损耗.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④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⑤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光,减少照明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故答案为:①③④⑤;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造成海底酸性增强,化学反应式是CO2+H2O=H2CO3.

故答案为:CO2+H2O=H2CO3.

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大危害,为何它对全球气候影响如此巨大?

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参考这个连接

://baike.baidu/view/3036374.html

2009年12月,国际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成为全球合作保护气候的新起点,使低碳经济和控制温室气体

近年来,相信大家对全球变暖这个词已经很熟悉了,无论是网上还是教科书中都有介绍。中国等负责任的大国也积极的签订和履行着各种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节能减排的协议,关于全球变暖等气候话题从上个世纪已经多次拿到了联合国大会进行讨论。

关于气候

气候与天气不同,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分钟级别,而气候的研究是以年为单位的。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每30年就是一个标准的气候计量时间段。简单来说,气候学研究的是全球范围内多年来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及各种均值、极值等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比如二十四节气表,就是中国古人依据长期的经验对气候做出的总结。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阳活动、地表植被、大气环流、洋流、海陆分布、地势地形、地球的运动等,如今还要加上一个人类活动。因为随着人类的全球扩张以及工业化进程,人类已经拥有了能够影响地球气候的能力。

太阳活动是影响气候的关键因素,比如在某一个时期节点,太阳的活动比较活跃,地球上的气候就会产生较大波动。

不过从短时间内来看,比如100年,人类对地球局部气候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上面的其它因素。在当代,人类文明的能力已经能够影响到地球表面植被的分布情况,能够使曾经的绿洲变成荒漠。在大规模人口聚居的城市,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热量堆积起来,使市区的温度比郊区高上好几度,这被称之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示意图

人类活动除了会在局部地区产生热岛效应,还会使地球平均气温上升,而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这并不是或者谎言,这是多国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从上世纪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为全球变暖表达了忧虑,并取了具体行动,比如达成了《京都议定书》等协议。

什么是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具有保温的作用。温室气体对太阳光中的可见光(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面反射的红外光(波长较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们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辐射,并将之释放到大气中,还能拦截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中的辐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会使地表升温,地球表面同样会将大量的太阳光再次辐射回外太空,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截留地球表面的辐射,阻止了地球散热,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棉被。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效应,就被称之为温室效应。世界上最早论述相关问题的是法国科学家及数学家傅里叶。

目前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不同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的能力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要控制6种温室气体,它们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6)。其中,后三类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由于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较多,对地球升温的贡献占了近一半。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地球大气是混合物,主要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0.04%的二氧化碳构成,余下0.03%则是水蒸气、臭氧、甲烷和其它大气悬浮微粒。可以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其实很少,连0.1%都不到。不过就是这小小的二氧化碳增幅,就足以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古气候学家综合多方面的测量数据,发现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约为0.0275%。据科学家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0.0315%,而到了70年代就增加至0.0325%,并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速率还在加快。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升高,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估计在4%左右。过去一个世纪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人类上千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仅是全球人口的暴涨,还在于个人的碳排放量需求增加了数倍。

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速度大大增加。地球表面的绿色植物就是一个巨大的造氧工厂,还具有固定碳的作用。据估计,每平方米的森林可以转化1~2公斤的二氧化碳。由于人类的居住以及农业、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上世纪70年代每年约有24亿立方米的木材被伐,其中有一半都被烧掉了,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很多。植物的减少将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转化。

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就一直在上升,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增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几乎同步。

上图为地球表面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趋势变化

温室效应的危害

由此可见,如果不取行动,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迟早会打破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平衡。

如果按照现有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水平,到了2050年,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好几度。可能有的人觉得没什么,平均气温不就上升几度吗?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要知道,平均气温上升会导致某一时刻的极端气温出现大幅度波动。比如,全球平均气温虽然上升了1℃,夏天就要比过去热好几度。

上图为最近100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

气温的急剧变化,会使全球各地出现极端气候的频率增加。除了全球降水量将会重新分配,全球变暖会使高山及两极地区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海拨较低的地方会变成泽国,世界地图会因此而改变。此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还有可能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让海水酸度增加,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不过考虑到冰川融化,具体情况还有待考量。另外,全球温度急剧上升,绝对会加速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度。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还不止这些,就不细说了。

如图所示,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圈的冰盖开始融化,北极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后我们也许就只能在动物园看到北极熊了。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家就利用卫星研究北冰洋的海冰覆盖情况,那时北冰洋的海冰覆盖率在50%以上,而到了2007年海冰覆盖率最低时只有29%,2012年最低值达到了24%。可能过不了多久,当北半球到了夏季,北冰洋上就完全没有冰了。

上图为北极圈卫星照片

金星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人类现在尽快取行动,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趋势,上面描述的场景可能就不会出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别的星球上感受一下温室效应的可怕。

金星是位于水星和地球之间的一颗行星,表面平均温度高达475℃。更靠近太阳的水星,其表面温度在白天最高也才427摄氏度。为何离太阳远的行星表面温度反而比离太阳近的行星的表面温度更高呢?关于金星表面高温的成因,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最先给出了解释,他认为这是金星大气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的。

通过金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我们发现金星上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还含有少量的氮气。金星与地球的大小差不多,但金星表面的大气比地球浓密,表面大气压大约是地球表面大气压的92倍。正是因为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金星表面的温室效应异常恐怖,如果没有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下降300多度。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若继续升高,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必然会持续攀升,虽然达不到金星那样的恐怖程度,但对人类以及地球上面的生命将会是个严重的威胁。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虽然不到0.1%,但因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才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是全球升温的主要助力,这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共识。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才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在经济发展与减少碳排放这个两难问题面前,终究还是要依靠技术变革来打破僵局,新能源无疑是发展的重点。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给地球降温,科学家们给出了各种奇思妙想。无非两种途径,一种是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种是直接利用物理方法减少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热能。显然第一种途径更切实可行。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还有就是在生产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正是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做的事。

好了,感谢阅读,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热爱科学的朋友,欢迎关注我。

(1)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2)A、让地球一小时活动,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汽车碾过路面产生的地热用于路灯照明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用脱硫处理的煤代替原煤作燃料主要是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提高建筑质量,延长房屋使用寿命会节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C;

(3)①碳酸钠与二氧化碳还有水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

②合成塔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催化剂?
.
高温、高压
CH3OH+H2O;

③甲醇(CH3OH)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

?点燃?
.
?
2CO2+4H2O.

故答案为:(1)CO2、CH4;

(2)C;

(3)①Na2CO3+CO2+H2O=2NaHCO3;

②CO2+3H2

?催化剂?
.
高温、高压
CH3OH+H2O;

③2CH3OH+3O2

?点燃?
.
?
2CO2+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