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描写天气的诗词

2.关于秋的文言文

3.春冬之时的时是什么意思

4.请问体现两地区间物候差异或古今物候的变化的古诗文有哪些

5.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什么难成气候?

6.古文描写大自然的词语

7.关于秋天的文言文

气候古文意思解释_气候古文

首先,古文方面未成气候是个事实。然而如果过于强调未成气候,没个“但是”,又未免让人泄气,且有遗珠之憾。其实古文高手是有的。而且某些高手某些佳构,放在古人群里,未必不能颉颃一二。有时乏少的不是明珠,而是识珠之人。但即使识了珠又能如何?天之生才,何代无有?何地无有?即有一个两个十个八个里手行家,还是不能吞吐百川,写泻万壑。为什么?古人群里十百之夫,能拔二三文学(文言)。今人群里,万万不一。靠你十个八个布衣匹夫,便是条大鱼,又能掀起多大的浪花呢?

所以就“气候”二字而言,虽有豪杰之力举,亦不得不饮恨而吞声。当然这还是意气话,之所以未成气候,就时代而言有很多的原因。这些原因有些已经无法再现,比如儒术的独尊、书写工具的限制;也有些既是弊因,亦是成因,容下文叙议。何为文言,语言产生,最先表现形式为口头语言,亦即口语。之后为了记录,经过摘要、规范、精炼而成书面语,即是文言。但三代之前,书面语(文言)只是字数精炼,其语义句法等等,与口语基本一致,并未出现实质性的分化。所以能听懂口语的,基本也能读懂文言。比如《诗经》、《楚辞》,大抵即是当时口语。书写工具的限制,三代之时,作为文字的载体,龟甲、钟鼎曾主导一时。它们要么通过刻镂,要么通过铸造,费时费力,不便流传。这种情况要求语言尽量简短,字越少越好,越精炼越好。所以书面语用言简意赅的文言,就是必然的了。

有哪些描写天气的诗词

寒窑赋 ?(宋)吕蒙正

盖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鸡两翼,飞不如鸦。

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时运不能自通。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菜;武略超群,姜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原非凶恶之徒;盗跖延年,岂是善良之辈?

尧舜圣明,却生不肖之子;瞽鲧愚顽,反有大孝之男。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晏子无五尺之躯,封为齐国宰相;孔明无缚鸡之力,拜作蜀汉军师。

霸王英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江山万里。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运通,腰系三齐之印;白起受命,统兵百万,坑灭赵卒,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满腹经纶,皓首仍居深山。

青楼女子,时来配作夫人;深闺娇娥,运退反为。

窈窕淑女,却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无雨,潜身鱼鳖之中;君子失时,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缊袍,常存礼仪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昔居洛阳,日乞僧食,夜宿寒窑。思衣则不能遮其体,思食则不能饱其饥。夏日求瓜,失足矮墙之下;冬日取暖,废襟炉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厌,人道吾贱也。非吾贱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极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职万人之上。拥挞百僚之杖,握斩鄙吝之剑。思衣则有绫罗绸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出则有虎将相随,入则有佳人临侧。上人趋,下人羡,人道吾贵也。非吾贵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恃,贫贱不可尽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1、译文: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和云,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有人驾驭也不能自己到达目的地。人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机遇就不能实现。孔子的文章写得没有人能够超过却被围困于陈国。拥有文韬武略的姜子牙也曾迫于生计在渭水垂钓。而盗跖虽然是成年人,却不是善良人。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早亡,但并不是凶恶的人。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顽劣不肖的儿子。舜的父亲瞽叟顽固又愚蠢,反而生下舜这样圣贤的儿子。张良原来只是一个老百姓,箫何也仅是县里的吏员。晏子的身高没有达到五尺,却承担了齐国首相的职务。孔明居住在茅草屋里,却担任了蜀国的军师。韩信没有什么力气,确受封为汉朝的大将。冯唐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但到老都没有做官的机会。汉将李广虽有射虎(虎石)的威名,却终身都未获得封侯。项羽虽然强大,但却在乌江自杀;刘邦虽然弱小,最后却取得了国家。具有高深学问的人,头发白了都得不到任用;能力差学问浅的人,很年轻就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有的人先富裕后贫穷,也有人先贫穷后富裕。蛟龙没有获得机遇,只能藏身于鱼和虾的群体里。正直的人没有机会时,只能屈从与小人。天气不好时,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土地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时,草木都不会生长。水得不到恰当的环境时,就会掀起疾风巨浪;人若得不机遇时,利益和运气都不畅通。

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饭抵御不了饥饿。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厌恶我,都说我。我说:不是我贱,是我没有机遇啊。当我获得功名,职位达到官职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拥有制约百官的能力,也有惩罚卑鄙、吝啬的权力,出门时前呼后拥,回到家里则有美女侍奉,穿衣服是绫罗锦缎,吃的则是山珍海味,皇上宠爱我,下面的人拥载我,所有的人都恭敬、羡慕我,都说我是贵人。我说:不是我贵,是因为我获得了好的机遇啊。所以人活在世上,对于富贵的人不要去追捧他,对于贫贱的人不可去欺辱他。这就是为人处世周而复始的规律。

2、作者简介:

吕蒙正,公元944年(后晋出帝开运三年)生于今河南洛阳官宦之家,

早年随生母被父亲赶出家门,寄居在洛阳南之龙门山一个寺庙里。方丈可怜他们母子,特别是他看吕蒙正勤奋好学,为人善良,贫贱不移,决非久居人下之人,很是照顾,派人为他们母子在禅院附近山上凿了一个石洞安身,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刻苦求学,并于公元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夺魁。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自史馆。

几度拜相

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公元983年(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太宗罢李防,拜吕蒙正为宰相。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公元993年(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又以原官职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太宗再度罢贬吕蒙正,吕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务多委任于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公元998年真宗即位,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吕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

辞官归隐

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以病回洛阳故里。临行那天,他乘舆来到东园门,由两个儿子搀扶,上殿对真宗说:“对边远少数民族,请与之和睦相处。停止战争,节约财政开支,这是古今治国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赵恒嘉许,接纳了他的忠言。其后,真宗曾两次到其家中探望。

吕蒙正共有七个儿子,都在朝内任职。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时,过洛阳两次驾临吕府。他见吕蒙正年事已高,便问诸子中谁可委以重任。吕蒙正答:“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就凭这句话,吕夷简后来得到重用,成为北宋有名的贤相。吕蒙正以国事为重,公正无私,荐侄不荐子,传为千古佳话。公元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吕蒙正病逝,享年68岁,赠中书令、谥文穆。

创作背景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作品简析

《破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地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地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

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并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就是到老也当不上官,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但却“少年登科”,就是年纪轻轻就当官了,这就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好”。《破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

关于吕蒙正,有极多的典故和故事。吕蒙正少时家道败落,父母双亡,贫寒交加,风餐露宿,求助亲朋旧故无门,沦为乞丐,其凄凉悲惨及至人间极限。所以民间论到谁人穷极,则有“穷过吕蒙正”之喻。有一年过年,吕蒙正见家中空无一物,悲伤之余,写下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没有东西”。一时间传为奇谈。

尽管贫穷,吕蒙正还是少立大志,奋发苦读,终于中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7年)丁丑科状元。之后,皇帝赐予状元府。于是,亲朋故交、士绅旧故、达官贵人、商贾巨富,成百上千,皆携重礼厚金登门祝贺,一时门庭若市。吕蒙正管家佣人无不雀跃喜极,报知吕蒙正。吕蒙正却说:“我只有亲人一家,何来如许亲朋?”管家忙将贺喜礼单送上,曰:“大人亲朋故旧遍四海,怎说仅有一家?”吕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闭门谢客。三天后,吕蒙正唤来管家说:“我的亲人已到了。我有一联,将其张贴于大门,只有挺胸而进者,即为亲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将对联贴上。上联为:“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为:“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送礼之人看了大为羞愧,纷纷离去。只有一个衣着补丁、手提一串豆腐干的五旬老汉昂首而入。吕蒙正闻报喜极,亲至前门迎进,并设酒席与老汉尽欢。据说,吕蒙正以后还多次屈尊老汉家,老汉也成了吕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来,这老汉及老伴乃以做豆腐为生的贫民,当吕蒙正饥寒交加时,老汉为其处境困极而苦读所感,识之为英才,常以粗茶淡饭、水酒豆腐济之。

关于秋的文言文

以下我为你列举一下古诗词中专门描写天气的诗词:

1)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2)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____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李商隐《锦瑟》

6)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____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7) 日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____李白《长相思·其二》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0)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3) 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____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14)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____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5) 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____张淑芳《满路花·冬》

16)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____纳兰性德《眼儿媚·咏红姑娘》

接下来,我为你列举一下完整的描写天气的古诗词:

1.观沧海?

汉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念奴娇·春情?

宋 ·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3.卖炭翁?

唐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 ·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5.归园田居·其五?

魏晋 ·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知识拓展:

有哪些描写天气的成语

1、半晴半阴:又晴又阴,阴晴不定。形容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2、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3、日暖风恬:形容天气晴好。同“日暖风和”。

4、风轻云淡: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同“风轻云净”、“云淡风轻”。

5、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参考资料:古诗文样参考资料

春冬之时的时是什么意思

1. 关于秋的古文(最好是名人的)要译文

秋声赋,作者欧阳修,全文如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2. 秋的文言文加翻译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 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3. 秋天的文言文

欧阳修(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d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 秋天在古文中的说法是

秋天的雅称 姜振坤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人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素: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曰:“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蛩.” 商秋:因晚秋寒风凄厉,故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劲秋: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泰秋: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出国轧》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 西陆: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爽节:秋季天高气爽,故有此称.南朝齐诗人谢目兆《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的句子,有时亦代指重阳节,如唐代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一诗中有句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满意请纳 给个好评呗。

5. 描写秋天的文言文 精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声甘州》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6. 求描写春夏秋冬的古文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青林中。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 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冬天——琥珀珠海黏行处雪,棕榈帚扫卧来云。 冬夜——岁华皆获,冬晚共严枯。

冬风——飘飘送下遥天雪,飒飒吹干旅命烟。 冬思——岁寒,然后知柏之后凋。

冬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末狼 冬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冬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描写春、秋、冬、雨、山的古诗和名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描写夏天的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魂牵梦绕,“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

7. 收集一些秋天的古诗(数量多多,追分多多)收集一些秋天的古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3、《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4、《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8、《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9、《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0、《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11、《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银蟾远不知.12、《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13、《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14、《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5、《秋日》唐耿玮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16、《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7、《秋夜曲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18、《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9、《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0、《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请问体现两地区间物候差异或古今物候的变化的古诗文有哪些

时:季节。

原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时在古文中的意思如:

1、名词:天气;气候。《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

译文: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

2、名词:时辰;时刻。《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译文: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3、名词: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某一事情发生的时候。《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文: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

现在的人写古文为什么难成气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语言,候鸟,昆虫的出没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时令的变迁: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谓细致,所以人们又总结到: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

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赖.

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转凉冬雾雪.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气晴.

霜夹雾,旱得井也枯.

霜后南风连夜雨.

古文描写大自然的词语

气候不否认个人锥立颖出者,但气候终不以个人成其为气候。个人水平再高,也只能作为一己之娱。游兵散勇,匹马单枪,再牛再强,也难以逆天而动,与一世之运数争衡短长。对于那些不世文章之手(还是强调,文言),大家远远望着,啧啧称赞,就是不肯走近。因为文言于今,太纯粹了,纯粹到没有朋友,没有功用,没有利益——可能还要放弃一些利益。它不是进身之阶,不是荣身之梯,也不是谋食之力,或许还是负累。十余年前网络诗坛的推动,对旧体诗词的崛起甚至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到如今云兴霞蔚,已成洋洋大观。诗词界的成功(姑且算是成功吧),在古文领域可否复制呢?虽不乐观,但可以尝试。为什么不乐观呢?因为诗词和古文看似同属传统文学样式,其实没有可比性。因为二者起点已经不同。废除了文言,但对诗词影响不大。可以说诗词的传承还是保留了一定的连续性的。为什么还可以尝试呢?蝴蝶扑腾两下翅膀,都能吹一场世界级的飓风,我们古文同仁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反正输也没什么可输的了。

关于秋天的文言文

1.描写大自然的小古文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北海虽赊,夫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邱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形容 大自然的成语

笔补造化:笔墨可以弥补自然界的不足。

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补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

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不扶自直:比喻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自然会完美成长。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不露斤斧:斤:斧头。

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形容精巧自然。

不违天时:违:违背;天时:气候、条件。不违背大自然的气候条件。

不徐不疾:徐:慢。疾:快。

不快不慢,从容自然。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常用以宽慰处于困境中的人。出门合辙: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

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楚人戎言:戎: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在此作地名用。

楚人生长在戎,就要说西戎人的话。比喻客观环境的影响要胜过主观条件与与自然的本能。

船到桥头自会直: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的说法。

同“船到桥门自然直”。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3.赞美大自然的古文

写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经注》!

如其中描写三峡的景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分<;正午、半夜),不见曦(阳光)月。至于夏水襄陵(水涨上山坡)。虽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流冲)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鸣。属引(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沾衣裳”。

范仲淹《岳阳楼记》 情寓景中情景交融

4.描写大自然的词

奇峰突兀 山清水秀 依山傍水 海天一色 幽泉鸣咽 湖青水净 银浪翻滚 风景如画 山光水色 山林隐逸、山溜穿石 山眉水眼 山明水秀 山鸣谷应 山清水秀 、白山黑水、残山剩水、尺山寸水、崇山峻岭 江山如故、江山如画、名山大川、名山胜川、名山胜水 、青山绿水、穷山恶水、穷山僻壤、、三山五岳、深山长谷、深山老林 深山密林、深山穷谷、深山穷林、、深山幽谷 、巫山云雨、湖光山色、锦绣山河 、水碧山青、水光山色、水尽山穷、水阔山高 水明山秀、水穷山尽、水软山温、水色山光、水剩山残 水宿山行、水秀山明、水远山长、水远山遥 重峦叠嶂 山川米聚 山川壮阔 群山连绵 崇山峻岭 水落石出 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涨船高 波澜壮阔 花团锦簇 山青水秀 川流不息 鸟语花香 天涯海角 世外桃源 诗情画意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风景如画 青山碧水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迎风吐艳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蔚为壮观 玉宇琼楼 重峦叠嶂 山清水秀 湖光山色 绿草如茵 迎风吐艳 争奇斗艳 繁花似锦 桃红柳绿 明月清风 风清月朗 草长莺飞 姹紫嫣红 丹桂飘香 别有洞天 锦绣河山 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 山明水秀 万木争荣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银装素裹 皓月千里 风清气爽 风高日丽 风景如画 山清水秀 花团锦簇 山青水秀 川流不息 鸟语花香。

5.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以下这些诗句都是赞美大自然的美景的: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6.形容大自然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山:重峦叠嶂、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峰峦雄伟、危峰兀立

描写水: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浊浪排空、波峰浪谷

描写山水: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山水一色

春天景色的成语: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夏天景色的成语:骄阳似火、汗流浃背、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热浪炙人、烈日当空

秋天景色的成语: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天高云淡、红叶似火、金风送爽、硕果累累

冬天景色的成语:数九寒冬、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鹅毛大雪

7.形容 大自然的成语

笔补造化:笔墨可以弥补自然界的不足。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

补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不扶自直:比喻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自然会完美成长。

不教之教: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不露斤斧:斤:斧头。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形容精巧自然。

不违天时:违:违背;天时:气候、条件。不违背大自然的气候条件。

不徐不疾: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常用以宽慰处于困境中的人。

出门合辙: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

楚人戎言:戎: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在此作地名用。楚人生长在戎,就要说西戎人的话。比喻客观环境的影响要胜过主观条件与与自然的本能。

船到桥头自会直: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这是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的说法。同“船到桥门自然直”。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1. 描写秋天的文言文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参考资料 360百科.360[引用时间2018-1-18]。

2. 秋天的文言文

欧阳修(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d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 描写秋天的文言文 精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声甘州》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4. 关于秋的古文(最好是名人的)要译文

秋声赋,作者欧阳修,全文如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5. 秋天在古文中的说法是

秋天的雅称 姜振坤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人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素: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曰:“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蛩.” 商秋:因晚秋寒风凄厉,故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劲秋: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泰秋: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出国轧》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 西陆: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爽节:秋季天高气爽,故有此称.南朝齐诗人谢目兆《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的句子,有时亦代指重阳节,如唐代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一诗中有句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满意请纳 给个好评呗。

6. 古代用文言文来描写秋天的文章

秋声赋 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寻草自序 谭元春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

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

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老子之身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西山恍然,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恍然,何恍然之多?然则予胸中或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

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 秋思赋 萧绎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

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

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 *** ,对此伤情。

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

日黯黯而将暮, *** 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

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

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悲清秋赋 李白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

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

澄湖原阙湖字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袅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

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此,吾将药于蓬丘。

秋阳赋 苏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帷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阳谷,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而鸣。

如痿而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

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