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的知识。急需

2.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3.《渔夫阅读》文言文

4.端午节的对联

5.洞庭湖在哪

汨罗天气_汨罗天气15天查询

1、《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2、《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3、《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4、《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5、《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端午节的知识。急需

12.3.1 泥沙淤积速率与洲土扩展速度

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是惊人的。入湖泥沙主要来自于长江“三口”(1958年之前为“四口”)、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与新墙河区间水系。据统计,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9292万t/a,其中长江三口为15875万t/a,占82.3%;“四水”及区间二尾闾为3417万t/a,占17.7%。经城陵矶输出的泥沙为4958万t/a,仅占入湖总量的25.7%,其余均淤积于湖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最直观的表现是同水位条件下洲土面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等特点,因此利用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准确地查明不同水位时的洲土分布面积。

(一)遥感信息源

由于进行泥沙淤积遥感调查时主要依据卫星图像上反映的洲土分布面积,而洲土分布面积与水位高程息息相关,亦即不同的水位高程对应不同的洲土分布面积。因此,选择遥感信息源时,充分考虑了水位情况。

根据水位高程选择卫星数据的时相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这首先是由于卫星在运行中受云雨等天气因素影响,获取的卫星数据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满足质量要求;其次,根据水位选择时相时,仅有的一些质量较好的卫星数据又由于水位难以满足要求而不能全部应用。这样就很难在同一个水文周期年获得不同水位的全部卫星数据。实际遥感图像的时相选择中,20世纪70年代卫星数据跨了4年,90年代卫星数据跨了6年。70年代选择的是16~19年8个不同水位时相的MSS卫星数据,对应城陵矶水位为19.61~28.91 m。90年代选择的是1993~1998年10个不同水位时相的TM卫星数据,对应城陵矶水位为19.10~31.69 m。MSS图像一个景区包括了洞庭湖区全部。在TM图像上,洞庭湖区横跨东部的123~40景区和西部的124~40景区。东部的东洞庭湖与西部的目平湖在东西两景区内各自保持完整,但中部的南洞庭湖被分割开了。调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南洞庭湖东西两部分不同时相与不同水位这一客观情况,南洞庭湖东部占55.8%,西部占44.2%。在南洞庭湖与三湖面积统计时,将水位较接近的东西两部分面积相加,再加权计算其对应水位所对应的面积。

(二)洲土分布遥感调查

遥感图像显示,洞庭湖是一个被大堤或自然岸线围限的封闭区间。这个封闭区间的面积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70年代还是90年代,三湖的面积均为一个常数(根据卫星遥感图像调查表明,东洞庭湖湖盆面积1288.9 km2,南洞庭湖907.2 km2,目平湖314.5 km2),其构成地物水体与洲土的面积随水位的不同而变化,它们的面积之和即湖盆面积。洲土是泥沙淤积的产物,除白泥洲外还包括芦苇和湖草。

卫星图像的解译主要依据影像色调和几何形态两个基本要素。洲土在卫星图像上呈现色调差异明显但几何形状差异不大的影像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白泥洲临近湖水,往外依次是湖草、芦苇。根据这些遥感解译标志,能较好的进行洲土遥感解译。基本方法是利用不同年代多个水位时相的遥感资料,量算洲滩面积,通过计算分析,时空对比,总结出泥沙淤积与洲滩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泥沙淤积速率与洲土扩展速度

根据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段18个时相不同水位的遥感图像进行洲土解译与面积量算,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与洲土扩展速度如表12-1。

12.3.2 洲土分布发育特征

从计算的结果来看,洞庭湖三大湖泊17年中泥沙平均沉积厚度达0.4 m,沉积速率为2.37 cm/a;洲滩面积共扩展230 km2,扩展速度为13.53 km2/a;淤积总量10.1亿m3,年均0.59亿m3。各区域差异明显,以目平湖泥沙淤高最为显著,南洞庭湖洲滩扩展最快最多,东洞庭湖泥沙淤积量最大。上述数据是根据各代表站相应水位高度推算的,由于洞庭湖范围广,区域差异大,水情变化复杂,水位涨落常不均匀同步,选择的代表站及代表的区域范围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若利用更多时段的遥感监测数据,选择确定的代表站进行计算分析,无疑更具有统计意义。

表12-1 18~1995年洞庭湖泥沙淤积与洲土扩展遥感测量结果

影响泥沙淤积与洲滩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泥沙来源、水动力条件、底岸边界条件等。在洞庭湖不同区域,泥沙淤积与洲滩发育的条件和特点均不相同。根据湖盆水域格局,可分为三大洲滩发育区,即东洞庭区、南洞庭区、西洞庭区。

(一)东洞庭湖区的洲滩发育

东洞庭湖占三湖总面积的51%,枯水期洲滩面积可达1100 km2,占本湖盆面积的85%,占三湖洲滩总面积51%~58%。

东洞庭湖洲滩发育主要受西部、南部及北部(长江)来水来沙的影响,西部有华容河三角洲─藕池河东支三角洲─鹿湖西部洲滩发育区,南部有漂尾洲发育区,北部有建新─君山─大湾洲滩发育区,东部有新墙河口和中洲两个洲滩发育区。西部洲滩发育区包括钱粮湖农场─大通湖农场以东的广大地区,由华容河、藕池河东支及南洞庭湖北部古洪道水流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其西部已围垸,东部湖盆现有洲滩发育形势有所变化。华容河因调玄口堵闭,主要泥沙来源被截断,河口三角洲发育缓慢。藕池河东支由以前的多叉入湖变为由扁担河一处入湖,泥沙集中,三角洲扩展加速。鹿湖西部因藕池河东支南侧分叉洪道及南洞庭湖北部古洪道的堵闭,失去主要泥沙来源,导致洲滩发育缓慢。所以,目前东洞庭西部泥沙淤积与洲滩扩展,主要集中表现在藕池河东支三角洲。现在该三角洲的位置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是湖盆深水区,目前,湖盆深水中心已移至漂尾洲西北部原水下浅滩地带。

从1955年的航片及据此编绘的地形图与1995年前后不同水位的TM卫星图像对比,初略推算,40年来,藕池河东支入湖三角洲中心地带泥沙沉积厚度大于4 m,平均沉积速率大于10 cm/a。不同时段的遥感图像还表明,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在80年代末以前是由西南向东北扩展的,80年代末以来,河口逐渐转向东偏南,至现在已基本朝南。以枯水期河口为标记,16~1994年的18年间,河口共延伸13 km,平均延伸速度为722 m/a,洲滩面积共扩展37.75 km2,平均扩展速度为2.1 km2/a。1989年以前的河口基本上是按已有河槽顺势延伸,1989年以后,随着河口向湖盆中心的推进及丰水年代的来临,湖水对河水的顶托作用增大,河口改道迁移现象明显,改道方向偏于南侧,河口段由东向西迁移,如1996年特大洪水使河口位置由东向西迁移近2 km。河道迁移后,大部分泥沙在原有洲滩较低部位淤高加厚,因此,河道虽延长,但洲滩面积扩展放慢。1989~1998年,河道向南延伸7 km,平均每年延伸777 m,但洲滩面积只增加5.06 km2,平均增速为0.56 km2/a。

东洞庭湖南部洲滩即漂尾洲,发育于西部水流与南部水流的夹流汇合地带,地质构造上属两条断裂带所夹凸起地块。洲滩从西南向东北延伸40km,东北端直逼君山附近。影响漂尾洲的西部来水来沙,现在已被切断,南部水流继续发挥作用,泥沙沉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粗略推算,1955~1995年,漂尾洲南端草尾河河口地带,泥沙沉积厚度为2~4 m,平均沉积速率为5~10 cm/a,而西北边缘变化不明显。漂尾洲的平面扩展主要体现在东部及东北角,东北角高山望以东18 km2及东部草洲至龙潭沟一带65 km2的洲滩,在20世纪50年代还比较低矮零星,洪水期还有较强的通洪能力,至90年代已与漂尾洲连成一体,阻洪作用明显。

东洞庭湖东部洲滩发育区主要在新墙河口及中洲两处,位于主洪道东侧,属湖湾型沉至牛头洲以东增加31 km2,初略推算,其平均沉积速率为2~5 cm/a。

东洞庭湖北部洲滩发育于洞庭湖与长江水流的交汇地带。建设垸与君山农场围垸后,南部临湖地带洲滩发育缓慢。东部大湾地带仍受两股水流交汇的影响,泥沙沉积较多,初略推算,50年代以来平均沉积速率为2~5 cm/a。

综上所述,东洞庭湖洲滩主要发育于西部和南部,以西部淤积最为严重,洲滩增高扩展速度最快,南部次之,东部和北部相对较慢,总体趋势是由西部和南部向东北,即湖水出口方向推进。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向漂尾洲逼进,湖盆水体萎缩东移,在三角洲南部湖盆将出现“鹿湖第二”的形势。东部主洪道受两侧洲滩挤压,宽度变窄,水流的冲刷作用将有所加强,两侧的洲滩仍以淤厚增高的趋势为主。

(二)南洞庭湖区的洲滩发育

南洞庭湖占三湖总面积的36%,枯水期洲滩面积超过750 km2,占该湖盆面积的83%,占三湖洲滩总面积的35%左右。南洞庭湖的洲滩发育主要受三方面的条件影响,一是自西向东的过境水流,二是从南面注入的湘江与资水,三是区域地壳由北向南的掀斜及局部隆起。洲滩主要发育于北部,并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扩展。

北部洲滩包括以洪道型沉积为主形成的蒿竹河两侧洲滩和以湖盆型沉积形成的万子湖洲滩、畎口洲滩、横岭湖洲滩、荷叶湖洲滩等。北部洲滩泥沙沉积量大,洲滩扩展快。蒿竹河洲滩自东向西扩展延伸。万子湖洲滩、畎口洲滩与横岭湖洲滩自北向南偏东扩展。荷叶湖位于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的通道地带,多个方向的水沙汇合北流,洲滩自西南向东北发育。

南部洲滩包括湘江三角洲和资水三角洲,自西南向东北发育,因来水含沙量较小,加之河口地带处于沉降,三角洲发展缓慢,局部地区洲滩还处于萎缩状态。

在南洞庭湖中部,由于局部地块隆起,导致阻水阻沙而发育洲滩,一般泥沙淤积不厚,洲滩出露零星分散,有冲也有淤,洲滩扩展不明显。

(三)西洞庭洲滩发育区

西洞庭洲滩区包括目平湖、七里湖及沅江洪道、松澧洪道、松虎洪道等区域。七里湖因泥沙严重淤积,除狭窄的行洪道外,大部分均为高位洲滩分布,洲滩的继续扩展发育受到抑制。目平湖占三湖总面积的13%,枯水期洲滩面积可达275 km2以上,占该湖盆面积的87%,占三湖洲滩总面积的13%左右。北有松澧三角洲向南扩展,南有沅江三角洲向东及东北方向扩展,在枯水期,湖水干枯,南北洲滩连成一片,目平湖已成为一个季节性湖泊。

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与目平湖三湖来看,洲土面积枯水期可达1600~2200 km2,平水期1100~1500 km2,丰水期不到500 km2,当城陵矶水位在32 m以上时,几乎所有洲土均被淹没。区域分布为:东洞庭湖占 52%,南洞庭湖占35%,目平湖占13%。

东洞庭湖以藕池河东支三角洲泥沙淤积最突出、洲土扩展最快。16~1994年的18年间,河口共延伸13 km,平均延伸速度为722 m/a,洲土面积共扩展37.75 km2,平均扩展速度为2.1 km2/a;1989~1998年,河道向南延伸7 km,平均每年延伸777 m。南洞庭湖的洲土以北部最为发育。目平湖北有松澧三角洲,南有沅江三角洲,枯水期湖水干枯,南北洲土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季节性湖泊。七里湖因泥沙严重淤塞,湖泊已基本消亡,除狭窄的行洪道外,大部分均为高洲分布,一般洪水不能淹没。

12.3.3 湖泊面积及水位面积关系

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里湖等四个湖泊及联系其间的澧水洪道、草尾河等二个洪道。TM图像量算全湖2684.3 km2 ,其中四个湖泊2579.3 km2 (东洞庭湖1288.9 km2 ,南洞庭湖 907.2 km2 ,目平湖 314.5 km2 ,七里湖 68.7 km2 ),两个洪道105.0 km2 (澧水洪道61.8 km2 ,草尾河43.2 km2 )。选择不同水位时相的TM图像量算湖水面积,获得水位面积关系数据,以此建立水位面积关系方程如表12-2。

表12-2 洞庭湖水位(H)面积(A)关系方程

12.3.4 湖泊容积及水位容积关系

湖容计算分三个水位区段:枯水位湖容(V 1)根据 TM图像结合湖底地形图计算,枯水位至漫滩水位的湖容(V2)及漫滩水位至历史最高水位的湖容(V3)可通过前述水位面积回归方程按相应水位区间积分求得。总湖容(V)见表12-3(遥感数据已反映了水力坡度)。

表12-3 洞庭湖湖容计算成果表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以城陵矶33.5 m水位计算湖容: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七里湖、澧水洪道和草尾河的容积引用长委会水文局1995年数据分别为2.09亿m3、2.75亿m3、2.73亿m3,这样,在城陵矶水位33.5 m时,4个天然湖泊的湖容为163.72亿m3,两个洪道容积为5.48亿m3,全湖合计为169.20亿m3。

对各湖泊的水位面积回归方程,按TM图像各时相对应的水位逐个进行积分,计算相应水位的湖容,得出系列水位容积关系数据,以此建立的水位容积关系方程为: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V为湖容,H为水位。

城陵矶32 m以上水位时,水位容积呈线性相关,三湖水位容积关系满足方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12.3.5 泥沙淤积对蓄洪调节功能的影响

泥沙淤积对蓄洪调节功能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河湖床淤高,湖泊面积和容积减少,导致水位抬高、调蓄能力降低,水患危机加剧。

遥感调查表明,18~1995年的17年间,三湖淤积总量为10.1 亿m3,年均0.594亿m3,湖底平均淤高0.4m,年均淤高2.37 cm。同期泥沙资料表明,全湖(四湖二洪道)总淤积量为11.36亿m3,年均淤积0.668亿m3,湖底平均淤高0.42 m,年均淤高2.49 cm,两者基本吻合。可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泥沙淤积使湖容以年均0.6~0.7亿m3的速率减少,湖底年均淤高2.4 cm左右,在同等蓄洪量的情况下,90年代的水位要比70年代平均抬高0.4~0.5 m。

从1956~1995年泥沙资料来看,40年内全湖淤积总量为35.22亿m3,年均0.88亿m3,淤积减少的湖容相当于南洞庭现有漫滩湖容。40年内湖底平均淤高1.31 m,年均淤高3.28 cm,即在同等蓄洪量的情况下,现在的水位要比50年代平均抬高1.3 m左右。实测资料表明,相同水量时,现在东洞庭湖和湘、资尾闾比1949年水位抬高1.0~1.4 m,南洞庭湖和沅水尾闾抬高1.8~2.2 m,西洞庭湖的松澧水系抬高2.7~3.67 m,泥沙淤积是上述水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1524~1860年,洞庭湖全盛时期面积为6270 km2,容积400亿m3。那时,水位漫滩后,每上涨1 m,可增加蓄量62亿m3;每增加10亿m3的蓄洪量,水位平均上涨0.16 m。

1949年,洞庭湖面积4350 km2,容积293 m3。这时,水位漫滩后,每上涨1 m,可增加蓄量43亿m3;每增加10亿m3的蓄洪量,水位平均上涨0.23 m。

现在,洞庭湖面积2684.3 km2,湖容170亿m3,水位漫滩后,每上涨1 m,可增加蓄量26亿m3;每增加10亿m3的蓄洪量,水位平均上涨0.37 m。可见现在洞庭湖的面积、容积及调蓄效能等都只及解放初期的60%左右,只及全盛时的43%左右。如在现有湖泊范围要达到1949年的293亿m3的正常湖容,则全湖水位在历史最高水位以上还要抬高2.4 m。

设起始湖容为V0(m3),面积为A0(m3),泥沙年淤积量为Si(m3),淤积为正,冲刷为负)并在全湖均匀分布,湖泊面积年变化量为Ai(m3,减少为正,增加为负),则n年后:

湖泊面积:

湖底高程平均变化量:

湖容: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水位漫滩后,增加相等的蓄洪量W(m3),水位将平均抬高或降低: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城陵矶在警戒水位32 m以下任意区间(Ha,Hb),三湖湖水体积U可用下式计算: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这可作为洞庭湖在城陵矶警戒水位以下的调蓄能力评估模型。

城陵矶警戒水位以下的湖容,在大汛来临之前已被注满,失去蓄洪调节意义。洞庭湖的调洪价值主要体现在城陵矶32 m水位以上的湖容,在该水位以上每上涨1 m,全湖(四湖二洪道)可增加湖容: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城陵矶警戒水位以上,湖泊面积: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设入湖流量为Q入(m3/s),出湖流量为Q出(m3/s),时间为T(h),全湖水位平均变化量为ΔH(米,升正降负),则: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警戒水位以上的湖容,基本靠人工用堤坝围成,对堤垸构成威胁,且这一湖容在运用时,长江也必然同时处于高危水位状态。据计算,当1954年洪水重现时,城陵矶地区分蓄洪量将达到529亿m3,显然单靠洞庭湖对江水调节远不堪重负。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端午节诗选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对联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汩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11、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12、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14、赛龙夺锦 鼓声催发健儿奋;

端日弄波 浆拍浩汤舟队威。

1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渔夫阅读》文言文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那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传说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二、端午节由来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三、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小巧可爱。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点雄黄酒?

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端午节的对联

1. 屈原《渔夫》古文翻译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满腹愁容说道:"整个世道都是污浊的,切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众人都喝醉了,却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渔夫劝告道:"凡聪明的人都不受外界的拘束,他能够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助澜呢?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高尚才德,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面对渔夫的话,屈原苦笑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新者比浴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作为人,谁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尘垢的污染呢?宁愿跳进那长流的江水,葬身在江鱼腹之中又怎能让春节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污染呢?"

最后,屈原怀石沉江!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渔夫的思想是大众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处事。

而屈原则是英雄式的,理想主义式的,他想要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永不随波逐流。

2. 卫灵公纳谏文言文阅读答案

纳谏是历史上君王听取群臣对治理国家提出的建议方略,以利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还有对君主的失度言行及时的进行规劝,以利君主修正自身、赢取民心.能听取贤良之臣的进谏,这也是仁德之君的作为.鲁国国君卫灵公,在一年冬天下令调集民工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天气寒冷,百姓劳作非常辛苦,但却敢怒不敢言.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谏卫灵公:“天气如此寒冷,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卫灵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不觉得天很冷呀.”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还来不及修补.您是不觉得冷,而百姓却感到冷得很!”卫灵公赞同的点点头道:“说得对啊,我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宛春告退后,侍从们在一旁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民工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为宛春劝谏大王而下令停止工程,这样做会使百姓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这恐怕对国君不利吧!”卫灵公听了,淡淡一笑地说:“你们太过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宛春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的了解还很少.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卫灵公纳谏,故事之初,卫灵公的表现是不体恤民情的发号施令,这也是久居高位后容易在思想意识上脱离劳苦大众的状态.而当有贤臣提醒他“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是非得失时,他恍然体悟,并立即付诸行动,下令停工,体谅百姓疾苦.卫灵公及时纠正过失也不失是有仁爱之心的君王风范.卫灵公纳谏,却不贪他人之功,执意让天下人皆知其选用的贤臣有爱民的美德.圣明的君主有贤德之人的辅佐,是天下百姓之福.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卫灵公对宛春的直言进谏倾听、思考、纳,对臣子的贤德不匿而公告天下,合乎君礼,所以,臣对其忠也是必然的.如果作为君主,始终能有“将己心比人心”的仁爱和大度,这是圣君之德,是天下苍生之福.。

洞庭湖在哪

上联:千载招魂悲楚仕

下联:万人抚卷叹离骚

上联: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下联: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上联:汨罗沉没一流恨

下联:湘楚长怀千古羞

上联:不畏汨罗河水深

下联:甘冒东海浪涛激

上联:时逢端午思屈子

下联:每见龙舟想汨罗

上联: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下联: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上联: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下联: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上联: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下联: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

下联:冰心洁玉大夫诗

上联:赛龙夺锦,鼓声催发健儿奋

下联:端日弄波,浆拍浩汤舟队威

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上联: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下联: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上联: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下联: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上联: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下联: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上联: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下联: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上联: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下联: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上联: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下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上联: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下联: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上联:难得钟情,两遭流放离骚赋

下联:惟怀义胆,一佐报国厄运横

上联:义报祖国,放逐难泯诗人志

下联:魂牵桑梓,情爱唯倾荆楚山

上联: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下联: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上联: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下联: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上联: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下联: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上联:赛龙夺锦,鼓声催发健儿奋

下联:端日弄波,浆拍浩汤舟队威

上联: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上联: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下联: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上联:堂前萱草舒眉绿

下联:石上榴花照眼红

上联:时逢端午思屈子

下联:每见龙舟想汨罗

上联:赛龙夺锦,鼓声催发健儿奋

下联:端日弄波,浆拍浩汤舟队威

上联: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上联: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下联: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上联:清明思故人寄深情情思代代祭古魂

下联:端午赛龙舟忆屈子子孙世世奠英灵

上联:门幸无题午

下联:人惭不识丁

上联:绿艾悬门漆藻彩

下联:青蒲注酒益芬芳

上联:榴裙萱黛增颜色

下联:艾酒蒲浆记岁华

上联:榴花彩绚朱明节

下联:蒲叶香浮绿醑樽

上联:结艾钗头轻战虎

下联:夺标船首惯成龙

上联: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下联: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

下联:冰心洁玉大夫诗

上联:不畏汨罗河水深

下联:甘冒东海浪涛激

上联:艾叶如旗招百福

下联:菖蒲似剑斩千妖

上联:艾人驱瘴千门福

下联:碧水竞舟十里欢

上联:艾旗招百福

下联:蒲剑斩千邪

南洞庭湖,位于洞庭湖西南,面积1680平方公里。

由于湘、资、沅、澧和长江水汇流注入,使南洞庭湖湿地具有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沼泽地貌特征,境内河汊纵横,洲岛密布,广阔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

南洞庭湖是一个大自然迷宫,又是一个生物遗传基因库。生态环境优良的湖泊湿地,浩渺无垠的水域湖洲,风情万种的湖汊岛屿,生长着湿地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多种。湖洲芦苇面积达2.4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