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呢?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3.宣讲家文稿: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6.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_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报告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1、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短缺危机。

2、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3、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

2、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呢?

气候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温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成了常识,如地球变暖,说明地球的气温升高了,造成气温升高的原因之一则是人类活动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增加。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主要有人类使用的代步工具车的数量增加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人口增长带来的人体排放的废气的增加、人类食用肉类来源的动物数量的增加、燃烧的有机燃料的量的增加等;相应的,能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绿色植物却在减少,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大量减小,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幅下降。

在降水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局部地区降水年均变化量增大,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现象。中国的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一带,已经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冬旱。

再比如,城市的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其气温比周围的农村气温普遍要高;由于气温略高,易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导致城区的降水也比周围农村地区的降水要多。

等等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约在30多年前,我国北方在冬天是很少吃到新鲜蔬菜的。然而,现在不同了,无论冬夏,人们都能吃到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还能欣赏到盛开的鲜花。这些蔬菜和鲜花怎样度过严寒的冬季呢?

这就是利用了温室效应。人们用玻璃盖成房子,或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做成大棚,太阳光(短波辐射)可以射进室内或棚内,室内或棚内的空气被“晒”得温度增高后无法与外界流通(它向外的辐射是短波辐射,无法穿过玻璃或薄膜),因而室内或棚内的温度会逐渐增高。这就是温室效应。北方冬季的蔬菜和鲜花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温暖如春的人造气候里生长的。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沼气等所起的作用与玻璃和塑料薄膜类似,但也有区别。来自太阳的质量将地球表面加热,地球同时向外辐射同等的能量。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将像月球一样寒冷。但地球有大气,其中的水蒸气强烈吸收波长在4~7微米之间的辐射,二氧化碳吸收13~19微米之间的辐射,这几部分辐射留在了接近地面的大气层中,通过复杂的过程,辐射转化为热量,使气温升高。而其余的波长在7~13微米的占70%的辐射进入到了宇宙空间。7~13微米之间的辐射被称为地球大气的“窗口”。

地球从诞生那天起就存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也存在温室效应。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会只有-17℃,比现在的15℃低32℃。金星和火星也存在温室效应。由于温室效应,金星的温度由-46℃升到了477℃,火星的温度由-57℃升到了-47℃。最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并且,人类在大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氯氟烃、甲烷、一氧化碳和臭氧等还吸收波长在7~13微米之间的辐射,堵住了“窗口”,这些都是加剧温室效应的原因。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沼气、一氧化二氮等)都是自然生成的;人类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是非常少的,可以忽略不计。但近100多年来,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从而提高了温室气体的浓度,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严格说来,这是在自然温室气体浓度之上增加的“增强温室效应”,但一般情况下,将“增强”二字省去。

可以肯定地说,最近100多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逐渐提高的,据估计其提高的幅度已达到25%。那么100年来气温是不是因此而升高了呢?

判断气温是否升高,不能根据一时一地的冷暖变化,更不能凭感觉。要根据全球众多气象台(站)几十年、上百年的观测资料才能作出判断。

为此,科学家们用了全球2000多个陆地观测站的大约1亿个数据,以及6000万个海洋观测数据,并对城市热岛效应、海洋观测方法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等作了验证,最后建立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气温变化序列。根据这个序列所绘制的近100多年的气温变化图。从这个图可以看出,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的1861~1880年上升了0.48℃,因此可以认为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是在变暖。

从这个图还可以看出,气候变暖不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而是跳跃性变动的。从1895年前后到1915年,气温还略有下降;从1915年到1940年气温急剧升高;1940年到15年左右气温变化不大(略有下降,北半球尤甚);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气温又急剧增高。

我国气候与世界气候变化大致相似。20世纪初,气温逐年上升,到40年代达到最高值。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1955~1962年有一个短暂回升,1963年又开始下降,并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从80年代初开始,气温持续升高。

这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逐渐提高的,温室效应也应该是逐年增强的,可为什么气候又是跳跃性地变化的呢?而且,1940年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增加是比较少的,而30年代全球却迅速增温;1940~199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提高,而气温却在缓慢的下降之后于80年代才开始增高。

还有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15世纪~17世纪是5000年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气温观测开始的1860~1880年正好紧接着“小冰河期”,把现代气温与那个时期比较,可能过高估计了温室效应。

所以,有的人认为,目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不是全部原因,气候的自然变化也起了很大作用。那么,气候的自然变化和温室效应到底各起了多大作用。我们前面说过,十分遗憾,目前对气候短周期的变化规律还没有掌握,无法作出回答。

另外,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不仅是温室气体,还有大量的烟尘、粉尘和气溶胶。一些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土地沙化和岩石风化、海水蒸气等也向空中散发这些颗粒物,它们阻挡太阳光到达地面,形成“阳伞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温室效应的作用。这使得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复杂化,我们更难以对这种影响作出准确预测。

科学家们为了探讨温室效应到底对气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做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可这些实验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定条件基础上的,定条件稍作改变,结论就很不一样。例如,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水覆盖,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增高,势必引起海水大量蒸发。在高空气温略有下降的情况下,云量会大量增加,阻挡太阳光到达地面,从而导致地表温度下降。这是一个负反馈过程。这个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大的温室气体浓度会引起多少海水蒸发?海水的蒸发与云量的增加及气温的下降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模拟实验中都没有得到可信的结论。所以,对于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问题,我国学者王明星说:“气候变化预测是一个科学难题,是一项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决不可因国际上C02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而蜂拥而上,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也要放弃熟悉的本行而来啃这块硬骨头。另一方面,既然是难题就不要指望在三五年内解决问题,不应急功近利,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而需要真正的专家组织精干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攻关。”

宣讲家文稿: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

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包括主要影响因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养殖业产生的温室其他等,许多国家提出,刀耕火种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主要方式也是温室气体

热岛效应 (城市附近明显温度偏高,且偏高程度明显大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于小城市,乡村无明显热岛效应,也可称为热污染)

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短缺危机

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N2O引起全球增暖外,还可通过光化学作用在平流层引起臭平氧O3离解,破坏臭氧层.

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大量硫化物、氮比物和人为尘埃,它们能造成大气污染,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能使森林、鱼类、农作物及建筑物蒙受严重损失。大气中微尘的迅速增加会减弱日射,影响气温、云量(微尘中有吸湿性核)和降水。

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近年来的观测研究表明,地球气候的“ 健康 水平”正在下降,其表现在全球气候延续着长期变暖的趋势,气候正在以比 历史 记录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违反自然规律的极端天气多发等。同时,气候变化与人类生理活动、心理 健康 状况都有着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从“气候应该是什么样”“地球气候的体检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气候的变化及其与人类 健康 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人类为地球气候改善能做出哪些行动。

一、气候应该是什么样

(一)气候的形成

同一纬度的气候为什么不一样?气候为什么不是按照赤道热、两极冷的规律平均分布的?那是因为气候的形成是很复杂的。大气环流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热的地方上升、冷的地方下降,但是在赤道与两极的之间又会产生多圈环流,导致对流的地区降水多而气流下沉的地区降水少。

同样是北纬30度,地球上的很多地区处于沙漠地带,而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却是季风气候,这是因为气候还受地球自转与洋流的影响。地球自转对气流产生的偏向力,使得气流离赤道越远偏得越厉害。同时,陆地只是地球上的一小部分,海洋则是真正的大部分,洋流的冷暖输送作用使得气候变得更加复杂了。比如,北京的全年降水比较集中在7、8、9月,而同纬度的欧洲地区的全年降水则比较平均,这就是洋流的作用。

除了地球自转与洋流,地球气候的形成还有气候圈的因素,包括: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冰冻圈、大气圈。这五个“圈”是相互影响的,进一步使地球气候的形成复杂化。所以,我们谈到气候变化时就要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这也回答了同一纬度为什么天气不一样的问题。

同时,气候带的分布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向、南北向的跨度也比较大,所以仅在我们国家就有至少五个气候带,像是气候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季风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二)适应气候、保护气候

从气候形成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上有人、有动物?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地球上空有三张“毯子”守护着生物,那就是二氧化碳、水蒸气、臭氧。其中,二氧化碳也就是温室气体,是距离地表最近的,保证了地球温度的稳定。如果没有温室气体,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冰球”。但是,我们现在提出要控制温室气体,就是因为温室气体的增多将导致地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现在,我们的党和都特别重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指的不仅仅是我们周边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是要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部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对此,我们要根据气候条件,在生态建设中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在经济布局中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城则城。总之,我们要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科学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

(三)气候、气候变化、天气的区别

气候是指比较长时间段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比如一个地区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等。气候变化则是指气候系统变化,一般是通过对比观察30年的平均偏离情况,比如降水变多或变少。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就更大了,比如天气就像是一次考试的成绩,气候就像是几年考试的平均成绩。然而,如果几年、几十年来,某一种天气的发生形成了规律,那么它就变成了气候规律。

对于气候规律,我们建立了很多气象站来进行观测与统计。2017年5月17日,中国呼和浩特、长春、营口的气象站以及香港天文台被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认定为全球首批百年气象站。它们是不可替代的气候遗产,忠实记载了气候变迁,对于气候资料研究、还原生态本真、分析经济 社会 发展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增强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行动自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8年,中国气象局认定了10个百年气象站,包括:大连国家基本气象站、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齐齐哈尔国家基本气象站、南京国家基准气象站、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黄花国家气象观测站。我国还有21个获得七十五年站认定的气象站,比如嫩江国家基本气象站、武夷山国家基本气象站、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等。对此,我们要呼吁大家从行动上保护我们的气象站。

(四)天气和灾害天气的区别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灾害天气是指致灾原因是天气的自然灾害,也称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以上,同时还会导致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比如暴雨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 社会 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一系列 社会 问题引起的灾害。

作者: 朱定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朱定真:气候变化与人类 健康 》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使气候异常甚至恶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很大,主要不合理土地利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过度砍伐开荒会造成土地荒漠化,从而影响土壤的含水量径流地下水等,同时也会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热収支。另外,城市开发对土地的改造也会严重影响当地的蒸散发,土地适度,降水,太阳辐射,热收支等。

从世界工业革命近20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先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现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可以与自然因子的作用相当,甚至超过自然因子。

影响气候的因素

1、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短缺危机。

2、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3、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温室效应。

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都令人有深刻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因为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日益严重,海平面不断升高。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将会愈演愈烈,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COP27上讨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挑战的政策措施之际,北半球大部分地区10月份异常温暖的天气及时提醒了人们眼前的问题。

前不久欧盟资助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代表欧盟委员会监测气候)发布报告称,欧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10月,气温比过去3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近2度。

考虑到在10月之前2022年已经成为有记录以来温度第六高的年份,现在可以有把握地认为,地球不受欢迎的高温现象不会在今年结束。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过去的8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即自1880年以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陆地和海洋)与20世纪的平均温度相差0.82到0.99摄氏度。

在过去的45年里,每年的气温都超过了20世纪的平均水平,有一个明显的变暖趋势。相反,在观测期第一个前59年(即1880-1938年),全球地表温度低于20世纪13.9摄氏度的平均水平。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太空卫星观测跟踪海平面变化及其原因,据NASA研究,自1993年以来,海平面上升了约10厘米。

从那时起,水位一直在持续上升,每年上升约3.5毫米。这一增长是由两个过程驱动的,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一是气温上升使冰盖和冰川融化得更快,导致比以前更多的径流。二是海水变暖时会膨胀。

据科学杂志《自然通讯》预测,到2100年,将有2亿人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另外,由于水位上升,每年将有1.6亿人受到洪水的影响。研究人员估计,受影响最严重的人口中有70%生活在亚洲,约有20%人口(即4300万)生活在中国。

据Statista档案资料,在欧洲,海牙、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等城市预计将因海平面上升受到最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