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亚热带气候自然景观_亚热带气候有哪些自然灾害

日本之所以经常受到台风天气的侵扰,是由于日本的纬度比较高,在夏季会有很多台风影响到日本,再加上日本四面环海,台风过境没有阻力,自然台风就多一些。而日本也因为台风疏散了大约7.2万人,让这些市民撤退到安全地点,等待台风的离开。

1.日本屡遭台风天也是因为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跟比较小的国土面积

日本的周围都是海域,而海洋上会形成很多龙卷风,再加上海洋上空的水气比较多,会形成很多气旋。这些气旋带来大量降水,会给靠近海域的日本造成很大困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也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只不过由于我国大陆面积较大,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而日本的国土面积很小,台风影响很大。

2.由于日本热带气旋比较多,所以也会频繁遭到台风天气影响

特别是每年的九月份,是台风多发季节,这时候,日本的冲绳、四国跟等海岸地区就会受到台风的很大影响。会出现很多大风跟降雨天气,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会经常经过日本,也是因为日本的地势比较低洼,台风影响的面积就会很大。而台风很容易往北走,所以台风的路径很容易经过日本。

3.日本屡遭台风天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暖流吸引台风的影响

特别是日本的西部跟南部,这里临近太平洋,会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本来降水就比较多,而且台风路径有由由太平洋南部到北部呈发散式的路径。很多气流都去了日本,而日本暖流的影响,又会把这些气流吸引过来,也就导致了日本经常会有台风。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国家,而且日本又是亚热带气候,又处在第九板块,自然台风很多。

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韩国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偶有台风侵袭,北部地区春季沙尘暴时有发生。

暴雨 6月末~7月中旬

台风 8月末~9月初旬

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潮湿,春秋两季相当短。冬季最低气温达-12℃,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7℃。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雨量较大,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

韩国四季分明,春、秋两季较短;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时而下雪。

韩国各地区之间温差较大,平均温度为6℃至16℃。在全年最热的8月份,平均温度为19℃至27℃。而在全年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则在零下7℃至8℃。

韩国《节约与循环利用法》规定,旅馆(7个房间以上的)和洗浴场所不得免费提供洗发水、牙刷牙膏和刮胡刀等一次。经营者须提醒顾客向前台购买,经营者在开具住宿时,必须将一次消费额单独列出。对于违反此项规定者,每次处以5万韩元以上、300万韩元以下罚款。法律还鼓励市民对旅馆、澡堂等经营场所进行监督,对据实举报者每次给予2万到15万韩元不等的奖励。

不仅如此,韩国餐馆里也很少能见到一次,筷子一般是铁质的,碗一般是瓷器的,外卖盒都是可回收的。常用的餐巾纸,通常是特殊包装的湿纸巾,可以消毒清洁后再使用。公共交通的纸质车票,用了公交、地铁合并使用的IC卡。可以说,一次的使用率在韩国降到了极致。

从1995年开始全国性地导入垃圾从量制,根据垃圾排出量附加处理费用,从而减少垃圾,增加其可再生利用性。近几年来,韩国的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细致。从社区家庭到公共用餐区域,一律取垃圾分类的方法。可以说,垃圾分类已经成为韩国国民的日常习惯。一般的居民门口,都会放几个纸箱,一个装废纸、废报,一个装塑料袋,一个装玻璃瓶、塑料瓶和易拉罐等。纸箱里的垃圾有专人每周清收。每天的剩饭剩菜,会单独地放进一个买来的垃圾袋里,丢到楼下的绿色垃圾桶里,早上有垃圾车来运走。很多小区公寓还会给每户专门发一个放剩饭和剩菜汁的桶,这样装在袋子里的剩饭剩菜都是干的。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1)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西北一侧自然灾害少

(2)洪涝;病虫害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导致洪水的通过能力减弱;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往往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300万~400万。1968~13年非洲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变,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作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人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发展,南方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荀子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建国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

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