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2.气象局陈振林是哪里人

3.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_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 防止自然灾害的知识

1、雷电灾害与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2、地震灾害与防范 (1)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 (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 3、热带风暴灾害与防范 (1)注意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及时加固,关好门窗。 (3)准备好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具、雨具及必需的药品,预防不测。

(4)疏通泄水、排水设施,保持通畅。 4、龙卷风灾害与防范 (1)龙卷风袭来时,应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避免风力掀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应该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 (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

5、洪水灾害与防范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2. 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

3. 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 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 *** 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 *** 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4. 自然灾害知识

地震

冰雹/view/8582

海啸/view/9425

飓风/view/7004

龙卷风/view/3945

泥石流/view/7135

5. 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雪灾、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损失与遗憾.这可以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危及到人民生命安全,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既然我们无法掌控自然灾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并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这些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我们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等.平时我们也要多看看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了解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其中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保护森林,保护水土.二·减少汽车尾气三、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四、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五、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我们做好了这几点,不仅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6. 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逃生小常识有哪些

一、灾害前兆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按照灾害前兆的感知来源,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直接觉察的前兆,另一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需要仪器测出的前兆。(一)地震灾害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例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动物在地震前大多有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宏观前兆现象。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映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变化等微观前兆现象。出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应尽可能取措施避险,增加躲过灾难的机会。

另外,要特别警惕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短期内很可能还会有较强的余震,使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物再次坍塌。(二)龙卷风灾害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三)泥石流灾害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雷击灾害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出行;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雷电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有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附近也很危险。

如果雷雨天气呆在室内,必须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进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7. 防灾减灾知识

原发布者:XX心魔

防灾减灾小知识人生命,要守护,十条法则要记住,一旦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心有数。1、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2、火灾: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3、洪水: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4、台风: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5、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6、雷击: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7、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8、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9、疫情: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入受感染早就医,公共场所要少去。10、防化:化学品,有危险,遗弃物品不要捡,预防烟火燃毒气,报警说明出事点,运输泄漏别围观,人在风头要离远。人生命,重于山,防灾避险于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练,祝愿

8. 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常识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 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 *** 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 *** 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 *** 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

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一,不断完善“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联动机制。第二,扎实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稳定人员队伍,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协调指挥、安全监管等体制机制。第三,大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适应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城市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第四,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加强雾霾预报与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测。

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一要做好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把服务高标准粮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预测,强化关键农时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升面向基层重点对象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能力。二要持续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和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相关工作纳入目标考评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建设。推进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气象局陈振林是哪里人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纲要》明确,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气象业务基础能力总体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多项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

在气象科技创新方面,已发展到跟跑并跑并存的新阶段。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基本实现自主研发。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

气象事业取得成就:

1、建成了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了全国一张网的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了广覆盖、融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预警发布时效由10分钟缩短到5~8分钟,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6.4%。

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作业机群。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深度持续延伸。已经拓展到交通、水利、能源、环境、生态、旅游等数十个领域、几百个行业。气象服务质量逐年提升,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国公众气象满意度持续保持在85分以上。

2、建成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迄今已建成1074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国业务布局的32项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已全部实现仪器自动观测或自动综合判识。省级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9.57%。

能够发布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预报预测产品,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25千米,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5天,全国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到5千米,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3千米,月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达到69%以上。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

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气象局的陈振林是上海人。

陈振林,1968年5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

陈振林在参加干部进修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时强调,经历70余年发展,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取得显著成就,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要进一步坚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属性不动摇,坚持部门协同发展格局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气象领导管理体制不动摇。

陈振林参与的活动介绍

陈振林长期在气象系统从事国际合作、气象服务和综合管理工作。曾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探索并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推进国家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推动建立了常态化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系会议制度。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多次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1、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2、着力解决好什么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什么区别?4、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啊?5、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和什么6、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1、均衡性

均衡性原则,又称“法益相称原则”,是指一个达成目的的法律手段虽是必要的,但不可给人民造成过度的负担,侵害另一个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2、可及性

概念思维的基本元素,需要掌握更多的概念,从而丰富我们的思维装备库,拥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可及性并不要求实际达到,只要求能够达到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由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中介机构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公共服务事项是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设定,是相关部门必须有效履行的义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着力解决好什么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要的内涵:

美好生活的内涵是什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在《把握美好生活内涵的五个维度》一文中用社会学的视角从主体、空间、内容、次序与时间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看,追求美好生活既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生活状态改善基础之上的。

在制定民生政策时,既要着眼于绝大多数群众的共同需要,也要看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要求,要特别注意倾听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声音。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看,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会有差异,公共政策应该更多关注欠发达地区的人,尽力缩小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美好生活要从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多个维度进行创造和满足。从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来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要努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更要根据现实情况,找准重点,引导和调控人们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做好规划,分步推进。

从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来看,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要立足现实国情,既不能画饼充饥,口惠而实不至,也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

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什么区别?

1、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2、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3、由此可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范围更广,它包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4、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

5、最主要表现为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啊?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啊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系等。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 *** 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公共服务体系,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公共服务体系,最主要表现为 *** 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公共服务体系::baike.baidu./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iGjalP *** 9SLxFwYUWrsqHtrw19pw6ltSaxKPWOMTG18Dgxn4fC9mbZ68s1Q_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区别

社会保障制度是 *** 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执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公共服务是 *** 为社会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即为经济活动服务,也为人们的其他社会生活服务。如 *** 修建一座桥梁,如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则是经济职能;如主要为方便人民生活,则是社会公共服务。

哪些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那些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系等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络、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域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络,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物件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物件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物件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狭义的公共服务不包括国家所从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一些职能活动,即凡属 *** 的行政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监管行为,以及影响巨集观经济和社会整体的操作性行为,都不属于狭义公共服务,因为,这些 *** 行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的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公民作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产、生活、发展和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称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于巨集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则是公民活动的间接需求,不是满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即他们的子女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从受教育中得到某种满足,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如果教育过程中使用公共服务体系了公共权力或公共,那么就属于教育公共服务。但是,诸如执法、监督、税收、登记注册以及处罚等 *** 行为,虽然也同公民 *** ,也是公民从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 工作,但这些类别的公共活动却并不是在满足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公民也不会从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动的间接公共需求的满足,所以类似 *** 行为都不是公共服务。

根据内容和形式分类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 *** ,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等。

根据专业属性分类

按照大的专业属性,还可以如下分类:国防建设、国内与国际公共救助与灾害援助、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文化经济产业开发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资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特色产业建设、金融保险与消费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发展等。

根据工程专业属性分类

按照工程专业属性还可以分为:国防工程、公用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体系等。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公共环境类包括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 *** 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 *** 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 *** 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充套件,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社会治理属于公共服务体系范畴吗

社会治理属于公共服务体系范畴。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 *** 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我国的 ***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我国的 ***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 *** 。

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 *** 。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 *** 。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 *** 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 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 *** 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 *** 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 *** 来说,全面履行 *** 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 *** 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 *** 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出现逐步加速的趋势。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供给不均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各级 *** 必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网路,保障公共服务供给。

“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

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等。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 *** 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 *** 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社群公共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医疗,体育,休闲,文化,卫生等.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什么和什么

公共服务体系,原句出处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十大大精神

公共服务体系,二十大精神公共服务体系

1.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公共服务体系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多谋民生之举、多解民生之忧,全力以赴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如何提高公共服务

1.是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①明确“七有”“两保障”共九个方面、83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标准

②同时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整合衔接。

2.是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下沉延伸。

①推动构建以县级优质公共服务机构为龙头的城乡公共服务共同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②持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促进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下沉。

③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

3.是增强片区公共服务水平。

①在深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科学划分县域内镇级和村级片区

②建设一批县域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次中心,构建更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便捷生活服务圈。

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

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责无旁贷。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责无旁贷。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

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扩展资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大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做好公共服务,是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缺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需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百度百科-公共服务体系